9月23日,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2024年长城工程科技会议生物育种主题大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聚焦“发展生物种业,确保粮食安全”主题,相关部委领导、学术界和企业界的20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万建民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家洋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涌院士担任执行主席。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司长周云龙出席会议并致辞。主旨报告环节,李家洋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陈松林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汉中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樊胜根教授分别就“育种5.0时代展望:智能作物智造”“鱼类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与种业发展”“油料作物生物育种发展战略”“种业创新与农食系统转变”发言。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全球种业已进入空前的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加速育种技术升级换代与叠加整合,推动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的重大品种创制,生物种业支撑粮食安全作用日益凸显。种业科技国际竞争日趋加剧,发展新一代育种技术,成为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种业总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日趋完善;二是基础研究与前沿育种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三是自主品种有效支撑粮食安全;四是种业企业逐步发展。
与会专家提示,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创新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种业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不足;二是高产优质等品种供给不足,部分种源对外依存度过大;三是种业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四是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需完善。
与会专家建议,一是要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二是要加快种业基础性研究;三是要加快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四是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