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长城工程科技会议医工交叉创新融合专题会——类器官技术驱动的医药创新与转化战略”在北京顺利举行。
会议围绕“类器官智造与应用”和“标准体系与产业生态”两大主题,聚焦类器官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未来方向,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旨在加速该技术的科学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抢占生物医药领域战略制高点贡献智慧与方案。
会议主席、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院士在致辞中指出,类器官技术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革命性工具,其发展对于理解人类发育与疾病机制、推动新药研发、实现精准医疗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医工交叉是突破当前技术瓶颈、实现类器官技术临床转化的关键路径,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和临床机构的紧密协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绍荣教授作为会议共同主席,也强调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的重要性。
会议聚焦三大核心议题,一是突破“卡脖子”技术,二是构建标准化体系与探索监管路径,三是驱动临床转化与打造产业生态链。会议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展示了创新类器官平台、AI驱动的高通量器官芯片技术、类器官芯片系统的开发及标准化构建、用于体外药敏测试的类器官芯片、器官芯片微环境模拟以及以类器官及人工智能探索精准肿瘤研究新范式等产业化实践,展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蓬勃创新活力。在圆桌论坛环节,产学研各方代表围绕两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一是FDA新政推动类器官产业大发展,二是建设类器官产学研新生态共同体。与会专家在讨论中凝聚了关键共识:政策引领至关重要、协同创新是核心、标准化与规模化是关键。
本次会议成功搭建了国内类器官技术领域高水平的交流平台。通过深入探讨前沿科学问题、共商关键技术突破路径、谋划产业生态发展蓝图,凝聚广泛共识,为加速我国类器官技术的创新发展与临床转化应用注入了强劲动力。